微信掃一掃
一代人的共同記憶
張必強散文集《遠去的年華》序
王向陽
我與同鄉(xiāng)張必強素昧平生,至今未曾謀面,不知道他是高還是矮,是胖還是瘦;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,我們時常見面,以文會友,如臨春風,如晤故人。想起在《紅樓夢》第一回里,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,有“好生奇怪,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”的感覺,賈寶玉也覺得“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”,“看著面善,心里就算是舊相識,今日只作遠別重逢”,于我心有戚戚焉。俗話說,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或許我與張必強是同氣相求、同聲相應,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緣故。
我與張必強的緣分,始于他的兩篇懷舊文章。去年,我利用周末時間,回家采訪近百位老手藝人,寫了六十多個老行當,結集為《手藝:漸行漸遠的江南老行當》書稿。掩卷沉思,總覺得意猶未盡,還缺少一點什么。哦!對了,還缺少一個鐘表匠的故事。我問遍家鄉(xiāng)的文友,無人可薦,只得作罷。等到今年三月,我把齊、清、定的書稿交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以后,忽然在網上看到一篇懷舊文章《我與鐘表修理之情緣》,頓覺眼前一亮,真有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卻在燈火闌珊處”的感覺。我想把這個修理鐘表的故事寫進我的書稿里,可惜已經遲了,留下一絲遺憾。從此,我記住了張必強這個名字。
過了不久,我又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懷舊文章《父親的十三丘田》:“那十三丘田就是父親的十三個兒子,他還給它們分別取了名字,什么大丘、小丘、路下丘等。在田里,父親播種著希望和夢想;在田里,父親期待著收獲喜悅和幸福?!薄案赣H守著十三丘田沒日沒夜地勞作,直累得兩手爬滿了血泡,直累得腰都彎成了一張弓,可父親依舊樂呵呵地,因為,田里播下了父親太多的希望?!边@樣的文字不僅生動流暢,更接地氣,令人刮目相看,而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是這個張必強。
從此以后,張必強才思噴涌,佳作迭出,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于是,我關注了他的公眾號“遠去的年華”,成為他的鐵桿粉絲,次第拜讀了散發(fā)著泥土芬芳的系列懷舊文章《初為人師足夠用一輩子去回憶》《看?!贰顿u棒冰的小男孩》《我的第一次打工經歷》《木蓮豆腐的清香》《我的戲迷情緣》《梨園趣事》《家鄉(xiāng)的路》《看山佬》《記憶中的電視》《我與檔案之情緣》《我在農村當團支書的那些年》《浦江香菇之父》《永恒的記憶:海獅自行車》等文章,仿佛珠落玉盤,璀璨奪目,又如置身山陰道上,目不暇接。我?guī)缀跏敲课谋乜?,每看必贊,每贊必轉,也是奇文共欣賞的意思。更多像我這樣的鐵桿粉絲被他具有魔力的文字深深地感染,紛紛點贊,還要留言:“記錄生活點滴,如行云流水質樸而雋永。”“樸實無華,展現一副鄉(xiāng)村畫圖,悠閑平和?!薄柏S富的人生閱歷,真實的人生感悟!”
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,各種自娛自樂的博客集比比皆是,應者寥寥,為什么偏偏張必強的文章能引起這么多人的強烈共鳴,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呢?一滴水可以見世界,透過他的系列懷舊文章,我們看到20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,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七十年代,度過了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,見證了從傳統(tǒng)到現代、從貧困到富足、從鄉(xiāng)村到都市的時代變遷,也折射出耕讀傳家、詩畫浦江的社會背景,展示了那個人人心中有、個個筆下無的多彩世界。這是張必強一個人的記憶,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。由此,我悟出一個為文之道:一篇好的文章,必定要從小處入手,大處著眼,置身于時代變遷和社會背景之下,從而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,產生強烈的感染力,切不可自說自話,旁若無人。
張必強說他寫懷舊文章,是受我的影響。確實,我們在寫作上有相同的愛好,相近的題材,相似的風格,但我的閱歷不夠豐富,學問沒有根底,創(chuàng)作鮮見文采,思想缺乏深度,常有自愧不如之感。他的文章寫得骨肉停勻,是因為讀了兩本好書:一本是有字之書。他孜孜不倦,兀兀窮年,讀書有成,學高為師,教書育人,不僅教過小學,還教過初中、高中,要求更嚴,造詣更深,層次更高,讓我這個只會讀書的老學生望塵莫及;第二本是無字之書。他出身山村,放過牛,賣過棒冰,擺過地攤,打過零工,修過鐘表,種過蘑菇,當過教師,歷經坎坷,吃盡苦頭;而我從學校到社會,讀書工作,結婚生子,平平淡淡,乏善可陳。就像兩只水桶,從外面看起來,都有水溢出,但是并不一定意味著里面都盛滿了水。其實,我這只水桶里僅有半桶水,使勁晃蕩,才濺出一星半點的水花;而他那只水桶里盛滿一桶水,自然溢出,汩汩滔滔。
記得有位作家曾經說過,“以生長在農村而感到自豪”。在我的家鄉(xiāng),不僅分成城市和農村二元結構,就是在農村,也分成山里和外鄉(xiāng)兩個世界。我生長在外鄉(xiāng),物質固然貧乏,不過地形還算平坦,視野還算開闊,而張必強生在山里,深山冷塢,荒山野嶺,比我們外鄉(xiāng)的條件更差,吃苦更多,因而更有理由“以生長在山里而感到自豪”,畢竟苦難是人生最可寶貴的財富。
平生好讀書,不求甚解,我常有二怕:一怕像有的歷史著作那樣枯燥乏味,二怕像有的文學著作那樣虛無縹緲。有的學者往往愛掉書袋,尋章摘句,堆砌資料,枯燥乏味,滯塞不暢;有的作家往往逞才使性,虛無縹緲,像吸滿水的海綿,看看蠻大一塊,捏捏剩下一點,多的是無關痛癢的個人閑愁,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。而張必強的懷舊散文,可以當作歷史著作來看,豐滿充盈,娓娓而談,比歷史著作更加生動;也可以作為文學著作來看,源自生活,來自基層,比文學著作更加充盈。
替人作序,于我是大姑娘上轎,更是趕鴨子上架,因為生性木訥,不善言辭,故而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如履薄冰,生怕辜負張必強的殷切期許,不能為他的作品錦上添花,反而成了狗尾續(xù)貂。
是為序。
王向陽寫于余姚陽明溫泉山莊
2017年8月2日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