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“打壺瓶——打镴哦——”小時候,每當聽到這樣悠揚的吆喝聲,就會看到挑著行擔的镴匠上門,兜攬生意。聽說他們來自有“百工之鄉(xiāng)”稱號的浙江永康,以加工小五金聞名,包括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。
純粹的錫容易碎,不能打器具,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鉛。錫和鉛的合金成為一個新的品種——镴,質地柔軟,熔點也低,適合打成镴器,有日用的酒壺、茶壺、茶葉罐,有祭祀用的香爐、蠟燭臺,還有裝飾用的花鳥蟲魚、飛禽走獸。農家喝的米酒和燒酒,大多裝在敞口、細頸、大肚的酒壺中,土話叫壺瓶。壺瓶家家都有,人人要用,成為镴器的標志,于是人們就把打壺瓶作為打镴的代表性工藝。
只要有顧客,镴匠一定要做成生意,不論價格高低。通過一番討價還價,農戶出價高的生活要做,出價低的生活也要做。譬如打一把壺瓶,镴匠討價兩塊工錢,農家還價一塊工錢。光靠這點工錢,镴匠做了要虧本,堤內損失堤外補,只好偷镴,逼良為娼,所以民間流傳“打镴的十個有十一個偷”的說法。偷镴的辦法有兩種:第一種,農戶拿了優(yōu)質镴來加工,镴匠暗地里把它換成自己預先備好的劣質镴,偷梁換柱;第二種,烊镴的時候,把烊罐內的一部分镴當作廢渣,撥入炭火,瞞天過海。東家即使站在邊上,瞪大眼睛,也難看出其中的破綻。
老師傅也有失手的時候。有一次,一個镴匠因為偷镴被東家發(fā)現,雙方吵得不可開交,相持不下。東家咄咄逼人,镴匠也不甘示弱:“我出門在外,站要錢,坐要錢,總要有點收入吧!我說打一把壺瓶要兩塊錢,你只肯給我一塊錢,這點錢夠吃飯嗎?”一天之中,他們去了三趟公社,要求解決。公社里的干部實在被他們煩不過,有點生氣了,對社員說:“如果他半夜三更到你家來偷,那好辦。這是手藝,明對明,你自己站在那里看,工錢又殺得這么狠,也難怪他了?!?/span>
談妥價格,镴匠點起爐火,把舊镴器敲碎,投進爐中。如果舊镴器不足,镴匠就把自備的镴賣一點給農戶。镴的熔點特別低,一會兒功夫就化成镴水。然后,把镴水澆入石板模具內,鑄成約一分厚的镴板。這個模具土話叫做“塑”,是用浙江永康的湖西泥特制而成的。冷卻后,按蠟器畫出圖樣,剪出樣片,再經拼縫焊接,然后用棒槌或榔頭捶打成形,最后用銼刀銼一銼,用砂紙砂一砂就行了。
镴匠常年出門在外,風餐露宿,忍饑挨餓。一是住得差。他們收入微薄,沒錢住旅店,只好向農戶借宿,走到哪里就借到哪里,借到哪里就住到哪里,不是廳堂、階沿,就是涼亭破廟。如果到了深更半夜還是借宿不到,只好睡在露天里了。二是吃得差。每天一大早,他們就往農家趕,做著生意,生起爐火,就用隨身攜帶的銅罐煮飯,做不著生意,就餓肚子。當時,農民一天到晚都在田畈參加生產隊勞動,只有吃早飯、中飯和晚飯的時候,才能回家。镴匠爭分奪秒,趁著這三個時間段,盡量把農戶的生意做成。
有一天,幾個镴匠早上五點半就起床了,空著肚子,挑著七八十斤重的行擔,來到一個山坳。因為人生地不熟,他們轉來轉去,就是不見一個人影。直到下午三點鐘,他們才找到一個村莊,人人都眼冒金星,筋疲力盡。他們趕緊向農家買米煮飯,飯還沒有燒熟,就被搶光了,每人居然吃了一斤半大米。下飯的是隨身攜帶的霉干菜,都已長白毛了,還是搶著吃。
镴匠常年走家串戶,爬高爬低,時時都有意想不到的風險。有一個镴匠白天出門賣镴壺,直到晚上才回來,走在山路上,伸手不見五指,一腳踩空,從三層樓高的后磡摔了下去,摔傷了腰。從此,留下后遺癥,只要天氣有變化,他的腰就會隱隱作痛,跟天氣預報一樣。(作者:王向陽 選自《手藝:漸行漸遠的江南老行當》)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!